bydly 发表于 2014-5-20 11:24:57

周口店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I1MDY4MTI=/v.swf

周口店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址。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 (V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目录

1 概述2 旅游景区3 旅游指南4 相关信息

1 概述


  周口店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三枚人类牙齿化石,1929年,又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以及人工制作的工具和用火遗迹,遂成为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1930年在周口店遗址还发现距今约2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物。但随之而来的连年战乱,遗失了自1927年以来发现的全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标本,迄今下落不明,这一事件成为20世纪考古史上的世界之谜。新中国成立后,恢复了对周口店遗址的发掘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宝贵资料,迄今为止,考古学家们已经发掘出代表40多个尸体的头盖骨、下颌骨、牙齿等化石和丰富的石器、骨器、角器与用火遗迹。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北京城区约50公里。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证实50万年以前北京地区已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家开始在这里发掘,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为北京猿人。以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遗址。这一发现和研究,奠定了这一遗址在全世界古人类学研究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类遗址。
  周口店是“北京人”的故乡,最初形成村落约在元代,其得名一是说因村子位于“周”字形的山口处,而称“周口店”。二是说因有周姓人家最早在此开店,其位置处于山口处而得地名。很久以前,这里只是一个并不知名的小山村。1929年12月2日,考古学家裴文中在附近的龙骨山上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在这里沉睡了50万年的第一个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马上轰动了世界,使“周口店”这个名字名扬中外。


2 旅游景区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北京城约50公里。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证实50万年以前北京地区已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家开始在这里发掘,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为北京猿人。以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遗址。这一发现和研究,奠定了这一遗址在全世界古人类学研究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类遗址。
2.1 遗址第一地点

  周口店遗址第一地点,又称“猿人洞”,即著名的北京猿人化石出土地点。1921年和1923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 与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发现并进行了试掘,1927年开始正式发掘。由步达生负责野外工作和人类化石研究。1927年发现了一颗保存很好的人类下臼齿化石,步达生经过仔细的研究,提议给这种中国古代的人类一个古生物学的学名:“中国猿人北京种”,后来葛利普教授将之命名为“北京人”,这个通俗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1929年12月2日野外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裴文中发现了第一颗保存很完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1930年在试验室中清理上一年挖掘的堆积物时,修理出一颗头盖骨化石;1937年发掘被迫中断;1949年刚刚解放不久,中断了11年的发掘工作又恢复了,1951年、1958年至1960年、1966年以及1978至1980年又先后进行了几次发掘。该地点先后进行了23年的发掘,共出土约203件北京猿人的化石(代表约40个猿人个体),其中包含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破片12件,下颌骨15个,牙齿157枚(包括附连在上下颌骨上的牙齿),胫骨1件,肱骨3件,锁骨和月骨各1件和股骨7件(据张森水《周口店遗址志》);发现用火堆积遗存3处,并发现石制品10万多件,同时出土了98种哺乳动物化石(据《远古人类的家园》)。

  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原是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东西长140米,南北宽最宽处40米,西部最窄处2米,高度40米。地理坐标为北纬39°41′,东经115°51′。从大约50万年起,北京猿人在这里断断续续生活了20万年至40万年,北京猿人的遗骨、遗物、遗迹和洞顶塌落的石块和洞外流入的泥沙等,在洞内一层又一层充填起来,形成巨厚的堆积层(共分13层)。在发掘前,该洞穴就已坍塌,成为堆积物上部的大角砾和岩块。



2.2 遗址第二地点



  周口店遗址第2地点(北纬39°41′19.76431″,东经115°55′19.81092″)是安特生、葛兰阶和师丹斯基于1921年发现的,也是周口店遗址最早发现的两个地点之一。周口店遗址第2地点距离第1地点大约200米,初见时像一条南北向的堤,高度大约15米,厚2米,为斜倚龙骨山山体的斜坡,地层为棕红色粘土层,原是一片烧石灰的山。杨钟健先生最先作了研究,编为周口店第2地点。出土的动物化石有中国鬣狗、肿骨鹿、犀牛、野猪、鼠类等,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22种,其中食虫目2种、啮齿目8种、兔形目2种、灵长目1种、食肉目2种、奇蹄目1种、偶蹄目6种;此外,还有爬行类和鸟类各1种,时代是中更新世。所发现的动物化石颜色呈浅黄白色,大多数材料为破碎的肢骨,但化石的石化程度很高;其次为各种动物的单个的牙齿,还有一些对研究有较大意义的下颌骨(包括完整的和破碎的)近40件和几件残破的头骨。根据黄万波研究员描述,这个地点是因当时挖石灰时把石头挖走后,留下了这些堆积物,堆积的上方是钙质胶结粘土结核。

2.3 遗址第四地点


  周口店遗址第四地点:周口店遗址第4地点位于龙骨山南坡,距周口店第1地点西约70米(北纬39°41′14.54302″,东经115°55′29.54308″),该地点高出周口店河46米,洞口向南,发现时洞顶已经大部分塌落,基本上属于露天堆积。
  第4地点于1927年由步林和李捷发现,当时把它看作含化石的普通型洞穴,历时10年,未进行发掘。直到1937年,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对该地点进行了发掘,次年也做过一点发掘工作。还发现了40多种哺乳动物的化石,包括猕猴、鼢鼠、熊、三门马、李氏野猪、鹿、葛氏斑鹿等;1967年,红卫兵串联参观周口店,有人钻入其中,发现还有相当长的、有洞顶的洞,与第15地点相连。这一发现得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重视,有“新洞”之名,其实它是无人类活动遗迹的洞穴,经地质学家研究,这段洞穴可能是第4地点的“泻水道”。(据《周口店遗址志》)。为了探明那段洞穴的情况,1972年9月,古脊椎所委派王存义在第4点西侧修路,以便打通半遮面的那段洞穴,在这过程中挖去了此段堆积,出土了1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和灰烬,这一新发现把第4地点的重要性推前了一步。1973年2月由乔琪主持这段洞穴的清理工作。1973年初,在顾玉珉的主持下,对第4地点进行发掘,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其目的是搞清第4地点的堆积与“新洞”堆积的关系。第一阶段从3月初开工,至7月上旬结束,发掘在第4地点东侧,发掘面积为长4米,宽5米。(据《周口店遗址志》)
  被挖掘的堆积厚度为6.5米。发掘方法沿用传统的方法,第4地点的发掘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发现了较丰富的石制品、用火遗迹和1枚人牙化石 ,这枚牙齿经研究鉴定为距今约20-10万年的早期智人的一颗左上前臼齿化石。第二阶段发掘在“新洞”进行,工作18天(1973年10月23日至11月10日),开了一条探沟,位于其东侧,长17米、宽2米,挖至其底,厚1.7米。因无有意义的发现,未再继续工作。这一地点洞顶上的钟乳石已被破坏,但下面的石笋依然保存,洞底有钙板堆积,估计仍有化石埋藏。这里出土过丰富的用火证据,除了发现过大量灰烬外,还有烧过的朴树籽和烧过的动物骨骼化石。(据《周口店遗址志》)




2.4 遗址第二十六地点

  周口店遗址第二十六地点(山顶洞):第26地点即山顶洞(北纬39°41′16.90513″东经115°55′28.51044″),这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山顶洞
  个地点是1930年核查第1地点的边界时,在它的南面发现的,原来洞口为浮土所掩盖。在1933年—1934年进行了系统发掘,共挖去堆积物900立方米,发现包括3个头骨在内的代表至少8个山顶洞人个体的化石材料,主要标本化石是:3个完整的头骨,残头盖骨、上颌骨、下颌骨、脊椎骨、盆骨、大腿骨、小腿骨、膝盖骨和零散牙齿等,这些化石由德国籍的犹太人类学家魏敦瑞研究。还有47种哺乳动物化石,包括蝙蝠、刺猬、猞猁、猎豹、马鹿等。山顶洞人的文化遗迹和遗物相当丰富,出土了共141件装饰品,包括125个穿了孔的兽牙、3个穿了的海蚶壳、一块穿孔的椭圆形小河卵石、一件穿孔的鲩鱼框骨、4件刻有沟痕的骨管和7件穿了孔的石珠。山顶洞中还发现一根骨针,这些表明人已会缝兽皮做衣服,遮挡身体,抵御寒冷。另外还有一件磨过的鹿角,有人认为是指挥棒。山顶洞发现的石器不多,只有25件,做得相当简陋。在人骨化石周围还发现有赤铁矿粉末,是山顶洞人对死者进行埋葬的有力证据。根据遗址洞穴的形状和堆积的现象,可将它分成四个部分:洞口、上室、下室、下窨。洞口:高约4米,下宽5米。上室:为洞口以内的西半部的洞穴的东半部,石笋作底,由东南向西北作缓坡倾斜,南北宽约8米,东西长14米。下室:位于洞穴的西半部的稍下处,即现在有洞顶的部分。下室部分发现过人类化石,包含三具完整的头盖骨和一些身体上的骨骼和文化遗物;从灰烬和文化遗物的分布情况可分为五个文化层:1—3文化层在洞口和上室,发现有刚刚出生的幼儿残头骨、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4—5文化层位于下室,即埋葬死人的地方,发现有三个完整的头盖骨和部分骨架,并发现有部分装饰品。下窨只发现过动物化石,而且还多是相当完整的骨架,估计这些动物到洞穴里遮风避雨,偶尔坠落或失足掉下这个天然的陷阱,死在里面后变成的化石。山顶洞堆积相当松散,颜色呈灰色,与含北京人化石的堆积有明显的区别。在下窨之内为黄色堆积物,已达到了北京人时代地层。


2.5 遗址第二十七地点

  周口店遗址第二十七地点(田园洞):第27地点位于周口店遗址西南6公里处(北纬39°39′31″东经115°52′19″)。2001年发现,2003年6月SARS(非典)还未完全结束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号文主持正式发掘,在发掘过程中发现距今约2.5万年的古人类化石。该地点属石灰岩溶洞,洞体高约2米,深约5米,洞口面向正北,高出现在河床150米,洞中沉积物为灰白色粉沙,其中夹有小块砾石,磨圆度不好,在主洞左侧有2条垂直裂隙,主洞右侧有水流冲刷形成的凹坑,凹坑顶部和底部有钟乳石和石笋,距田园洞口东北方约30米处,有水流冲刷的凹坑。2003年6月正式发掘以来,采集到大量动物化石。最为珍贵的是发现智人化石,材料包括:下颌骨、锁骨、肱骨、桡骨、脊椎骨、肢骨、腓骨、跟骨、趾骨等。与智人同一层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豪猪、猕猴、果子狸、狼、竹獾、黑熊、原麝、斑鹿、苏门羚羊、羚羊、牛等26种。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晚期,与山顶洞人的年代相当。


3 旅游指南

3.1 交通

  1.在天桥长途汽车站或者六里桥东乘917(阎村高速)路、836路到周口店路口下车,换乘房38路抵达周口店猿人遗址。
  2.地铁房山线到苏庄站换乘房15路、31路到周口店路口下车,换乘房38路抵达周口店猿人遗址。
  3.沿京港澳(G4)高速至阎村出口,走京周路抵达周口店。
3.2 门票

  景点门票:30元、学生15元

3.3 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8:30—— 16:30
3.4 住宿

  住宿餐饮:设招待所、餐厅
3.5 特产

  土特产品:桃、杏、梨、苹果、核桃、柿子、枣等
3.6 美食


  豆汁、锅贴、灌肠、冰糖葫芦、驴打滚、卤煮火烧、炒肝、爆肚、豆腐乳煮毛豆、油泼面、羊肉烩面
3.7 小贴士  

  请按规定购票参观;馆内谢绝吸烟。·行动不便、身体有潜在疾病的观众需有人陪同方可入馆参观。·请保持公共卫生,勿随意投掷、丢弃杂物。·衣冠不整、醉酒、精神障碍者谢绝入馆。·饮料食品及其盛装器皿、生物、易燃易爆危险品、管制械具及其他法定危险品谢绝携带入馆。请勿摄像及使用闪光灯,·展厅内请勿使用三脚架。·请勿触摸裸露展品、攀爬躺卧。请您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勿在馆内使用轮滑、暴走鞋等类似轮式鞋,请勿喧哗、追跑打闹及在展厅内使用手机。

4 相关信息

4.1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在北京西南42公里处,遗址的科考工作仍然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中国猿人属北京人的遗迹,他们大约生活在中更新世时代,同时发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年到11,000年的新人类的遗迹。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登录标准: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人《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4.2 遗产价值

  “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起源提供了大量的、富有说服力的证据。大量事实表明,“北京人”生活在距今50万年前到20万年前之间,是属于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的中间环节的原始人类,这一发现在生物学、历史学和人类发展史的研究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北京人”的发现揭开了人类历史的序幕。早在旧石器时代的初期,“北京人”已懂得选取岩石,制作石器,用它作为武器或原始的生产工具,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中改造自己,表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原始的工具从事劳动,这是人和猿的根本区别所在。
  “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有利实证,是中国科学家为世界考古史做出的伟大贡献。北京人及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解决了19世纪爪哇人发现以来的关于“直立人”是猿还是人的争论。事实证明,“直立人”是人类历史的最早期,处于从猿到人进化过程最重要的环节,他们是"南猿"的后代,后来"智人"的祖先。北京人具有“直立人”的典型形态标准,而北京人对火的使用,更加完备了其作为人的特征。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发现,更充分表明了北京人的发展和延续。北京人的发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远古文化宝库。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又提前了若干万年 在“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发现厚度达4—6米、色彩鲜艳的灰烬,表明“北京人”已懂得使用火、支配火、学会保存火种的方法,是人类由动物界跨入文明世界的重要标志。
  “北京人”的发现为研究北京生态环境变迁史提供依据。通过对“北京人”及其周围自然环境的研究,表明50万年前北京的地质地貌与现在基本相似,在丘陵山地上分布有茂密的森林群落,其中栖息着种类丰富的动物种群。但也曾出现过面积广阔的草原和沙漠,其中有鸵鸟和骆驼栖息的遗迹,表明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北京曾出现过温暖湿润和寒冷干燥的气候状况。



  “北京人”的发现,解决了19世纪爪哇人发现以来围绕科学界近半个世纪的“直立人”究竟是猿还是人的争论。事实表明,在人类历史的初始阶段,从体质形态,文化性质到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确有过“直立人”阶段,他们是“南猿”的后代,也是以后出现的“智人”的祖先。“直立人”处于从猿到人进化序列中重要的中间环节。到目前为止,“直立人”的典型形态仍然是以周口店北京人为准则,周口店遗址依然是世界同期古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一个。周口店遗址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远古文化的宝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口店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